欢迎光临东莞市万年长
详情描述
双彩虹出现时大气有什么特点?这些气象知识能帮你提前预判

双彩虹形成的关键大气特点:

充足的水滴:

  • 必要条件: 空气中必须存在大量的小水滴,通常是刚刚下过雨、正在下雨(但观测者所在位置无雨或雨小)、或者雨过天晴后空中仍有大量悬浮水滴的时候。
  • 水滴大小: 形成清晰彩虹需要水滴大小相对均匀,直径通常在0.5毫米到2毫米之间(毛毛雨或小雨滴)。更小的水滴(如雾滴)形成的彩虹更宽、颜色更淡。

强烈的阳光:

  • 光源: 强烈的阳光是形成彩虹的光源。
  • 阳光角度: 这是预判最关键的因素。太阳必须位于观测者的背后,并且位置较低(地平线高度角小于42度)。
    • 最佳时机: 通常发生在清晨或傍晚,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日出后不久或日落前不久)。正午太阳太高,光线无法以合适的角度进入水滴形成彩虹。
  • 阳光穿透力: 阳光需要能穿透云层或雨幕,照射到观测者前方的水滴上。如果云层太厚遮挡阳光,就无法形成彩虹。

水滴的分布区域:

  • 位置: 水滴需要集中在观测者视线前方(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片区域。这片区域可以是正在降雨的云、刚刚降雨结束的区域、或者被风吹起的瀑布/喷泉水雾。
  • 范围: 这片包含水滴的区域需要足够大,才能产生足够的光线折射和反射,形成可见的彩虹弧。

水滴的均匀性与大小分布(影响霓的出现和清晰度):

  • 主虹(内圈、亮、颜色顺序:外红内紫): 由光线在水滴内一次反射形成。对水滴大小有一定容忍度,但大小相对均匀时主虹更鲜艳清晰。
  • 霓(外圈、暗、颜色顺序:外紫内红): 由光线在水滴内两次反射形成。两次反射损失了更多光线,所以霓通常比主虹暗得多。
  • 霓出现的关键: 霓的形成需要水滴足够小且分布更均匀。较大的雨滴形成的霓很弱甚至看不见,而较小、更均匀的水滴(如毛毛雨、薄雾、或阵雨后的细小悬浮水滴)更容易产生相对明显的霓。这就是为什么在阵雨过后、薄雾天气或瀑布/喷泉附近更容易看到清晰的双彩虹(主虹+霓)。

如何利用这些气象知识提前预判双彩虹的出现:

观察太阳位置和时间:

  • 黄金法则: 牢记彩虹只可能出现在太阳的对面,且太阳高度角必须低于42度
  • 最佳窗口: 特别关注清晨(日出后1-2小时内)傍晚(日落前1-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
  • 即时判断: 背对太阳站立,如果前方有降雨或大量水滴,且太阳高度足够低,彩虹出现的几率就很大。

监测降雨和云层变化:

  • 阵雨过后: 刚刚结束的阵雨是最经典的场景。雨停后,空中仍悬浮着大量水滴,而此时太阳常常从云层缝隙中露出来(特别是在西边雨停、东边日出,或东边雨停、西边日落时)。
  • “太阳雨”: 你所在位置阳光明媚,但视线前方(特别是低空)有降雨带或雨幕。这是出现彩虹的绝佳信号!立刻背对太阳观察前方。
  • 云层边缘: 观察积雨云或雨层云的边缘,特别是当云体被阳光照亮而其下方或前方有降雨时。
  • 天气系统移动: 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冷锋或阵雨系统移动的方向。如果系统正在离开,后方天空放晴,而前方仍有残留降雨,此时结合低角度的阳光,彩虹概率高。

观察水滴类型和环境:

  • 毛毛雨/薄雾: 这种天气下形成的水滴较小且均匀,虽然主虹可能较宽较淡,但出现霓(双彩虹)的概率显著增加。留意清晨的薄雾或山间的轻雾。
  • 瀑布/喷泉/草坪洒水器: 这些地方人为制造了大量细小、均匀的水滴。在阳光低角度照射下(尤其是早晨或傍晚),非常容易产生清晰的双彩虹,甚至是多重彩虹。这是最容易“人造”和预测双彩虹的场景。

天空亮度对比:

  • 背景较暗: 如果彩虹前方的云层或天空相对较暗,会显著增加彩虹的对比度,使其看起来更鲜艳、更容易被发现(包括较暗的霓)。

预判和观测技巧总结:

时间选择: 重点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位置: 必须背对低角度的太阳(高度<42度)。 寻找水滴: 观察前方是否有降雨、残留雨滴区、薄雾、或人造水雾(喷泉、瀑布、洒水)。 天气时机: 阵雨刚停、太阳雨、冷锋过境后天空放晴但前方仍有雨、薄雾天气。 特殊地点: 面向瀑布、大型喷泉或强力洒水器,在低角度阳光下观察。 耐心观察: 霓通常比主虹暗得多,需要仔细寻找主虹外侧那圈颜色顺序相反、较暗淡的圆弧。

记住核心公式:低角度阳光(在你背后) + 前方大量水滴 = 彩虹出现的高概率。 掌握了太阳高度角和水滴分布这两个关键点,你就能大大提高在合适时机“遇见”甚至“预判”双彩虹的几率!祝你观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