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预测天气的方式经历了从经验直觉到科学系统的深刻变革,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了预测能力的飞跃。主要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古代至中世纪:经验观察与朴素理论
- 基础: 完全依赖肉眼观察自然现象(云形、云量、风向、动物行为、日月晕华、天象异常等)和身体感受(温度、湿度变化)。
- 方法:
- 物候学: 观察动植物行为(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 天象学: 试图将行星位置、彗星出现等天文现象与天气、灾害联系起来(缺乏科学依据)。
- 谚语积累: 基于长期经验总结出大量天气谚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这些谚语在局部地区和小尺度天气变化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普适性和准确性很低。
- 朴素理论: 如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水、气、火)解释天气现象。
- 局限性: 定性、主观、局部性强、预测时效极短(几小时到一两天)、准确性差、无法理解大气运动的内在物理机制。
科学革命与仪器时代(17-19世纪):定量观测与初步网络
- 关键发明:
- 气象仪器: 温度计(伽利略等)、气压计(托里拆利)、湿度计(索绪尔)、风速计、雨量计等的发明,使天气要素得以量化测量。
- 电报(19世纪中叶): 革命性的进步! 使得不同地点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能够快速传递和集中。
- 重要进展:
- 气象观测网建立: 利用电报,首次可以绘制天气图(synoptic map),显示同一时刻不同地区的气压、温度、风等分布,揭示出天气系统(如气旋、锋面)的存在和移动。
- 大气物理学奠基: 气体定律(波义耳、查理)、流体力学的发展为理解大气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科里奥利力的发现解释了风向偏转。
- 初步预报尝试: 基于天气图的移动规律进行外推预报(如挪威学派的气旋模型)。预报开始有物理基础和空间概念。
- 局限性: 观测点稀疏(尤其海洋和高空)、高空资料极度缺乏、计算能力有限、对复杂物理过程理解不足,预报主要依赖经验外推,中短期预报(1-3天)有一定进步,但长期预报和定量降水预报仍很困难。
20世纪上半叶:高空探测与理论深化
- 关键突破:
- 无线电探空仪(1920s): 通过气球携带仪器将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数据实时传回地面。首次真正揭开了三维大气的结构。
- 气象雷达(1940s): 利用无线电波探测降水(雨、雪、冰雹)的位置、强度、移动和内部结构。革命性地改进了对强对流风暴(雷暴、龙卷风)的监测和短时预报。
- 理论模型发展: 罗斯贝提出长波理论,阐明西风带波动是天气系统演变的关键。数值天气预报(NWP)的理论基础(用数学方程描述大气物理过程)由理查德森初步建立。
- 进展: 三维大气结构可视化、对天气系统动力机制理解加深、短时临近预报(0-6小时)能力显著提升(尤其强对流天气)、数值天气预报开始萌芽。
卫星时代与计算机革命(1960s至今):全球视野与数值预报主导
- 划时代突破:
- 气象卫星(1960s起): 提供覆盖全球(尤其海洋、沙漠、极地等无人区)、连续、多光谱的云图、地表温度、海温、大气温度廓线、水汽分布等关键信息。彻底改变了气象观测的格局,实现了真正的全球监测。 对台风/飓风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和追踪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 超级计算机: 数值天气预报从理论走向实践并飞速发展。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求解复杂的大气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成为可能。数值模式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和基石。
- 全球观测系统整合: 地面站、探空站、气象雷达、气象卫星、飞机、船舶、浮标等观测平台的数据通过全球通信系统(如WMO的GTS)实时汇集,输入数值模式。
- 数值模式进步: 模式分辨率不断提高(从几百公里到几公里甚至亚公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云微物理、辐射、陆面过程、边界层等)日益精细复杂,集合预报技术广泛应用(评估预报不确定性)。
- 进展:
- 预报时效大幅延长: 可靠的日常天气预报从1-3天扩展到7-10天,中期预报(10-15天)能力显著提升。
- 预报精度和细节度飞跃: 对天气系统路径、强度、降水落区和量的预报准确性大幅提高。可提供逐小时、公里级的精细化预报。
- 可预报对象扩展: 不仅限于温压风雨,还包括空气质量、紫外线、花粉浓度、海浪、海冰、山洪、地质灾害风险等。
- 灾害预警能力增强: 对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高温、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前量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当前与未来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无缝隙预报
- 更高分辨率与更复杂模式: 继续追求公里级甚至百米级分辨率,更真实地模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雷暴、龙卷风)和地形影响。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应用于多个环节:
- 数据同化: 更高效地融合海量异构观测数据。
- 模式后处理: 订正模式系统误差,提高预报精度(如降水、温度的精细化订正)。
- 短时临近预报: 利用雷达、卫星数据外推风暴移动和发展(如光流法、深度学习模型)。
- 替代或加速部分物理过程计算。
- 无缝隙地球系统预测: 将天气、气候、海洋、陆面、冰冻圈、大气化学(如碳排放)等过程耦合在统一的的地球系统模式中,实现从分钟到季节甚至年代际尺度的无缝隙预测。
- 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警: 针对特定地点、特定人群(如城市内涝点、交通枢纽、农业区)提供更精准、更具行动导向的预警信息。
- 社会化与个性化服务: 利用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如个人气象站)获取更密集的数据并提供个性化天气服务。
总结来说,人类预测天气的核心变化脉络是:
- 观测: 肉眼 -> 仪器 -> 地面网络 -> 高空探测 -> 雷达 -> 卫星(革命性) -> 全球综合立体观测网。
- 理论基础: 经验/迷信 -> 朴素理论 -> 经典物理学(流体、热力学) -> 数值模式理论(核心) -> 地球系统科学。
- 数据处理: 口耳相传/简单记录 -> 电报传递/手工绘图 -> 计算机处理/数值模拟(革命性) -> 超级计算机/大数据/AI。
- 预报方法: 经验外推/谚语 -> 天气图分析/经验规则 -> 数值天气预报(主导) + 专家修正 -> 数值预报 + AI订正 + 集合预报。
- 预报能力: 定性/短时/极不准 -> 短期/较粗/局部准 -> 中短期/定量/全球准 -> 精细化/延长时效/多要素/高影响预警。
现代气象台是集最先进观测技术、超级计算能力、复杂数值模式、专业预报员经验和人工智能辅助于一体的科学中心,其预测能力远非古代观天象可比。然而,大气系统的混沌本质决定了天气预报永远存在不确定性,但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缩小这种不确定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